当前位置:首页 > 《楞伽经》讲解 > 《楞伽经》奥义解析 第02课·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楞伽经》奥义解析 第02课·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xincheng1年前 (2023-02-24)《楞伽经》讲解0

00:00

02课·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在古印度大海滨的摩罗耶山的山顶摩罗耶山是一非常高大险峻的山,在这个山的山顶),有一座城,叫楞伽城。

楞伽城,它的首领是十个头的夜叉之王,所以楞伽城号称「难入之城」,几乎没有人能成功上来上来的人,要么被夜叉们吃掉,要么获得极致的解脱。

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摩罗耶山的山顶楞伽城的大王,这个十个头的夜叉之王(恶鬼之王),他竟然是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他修行了很长时间,功底非常深厚,而且他只对一乘(最高乘,佛乘)——如来心地要门感兴趣,对于其他的一切外道一切二乘、三乘完全没有兴趣

故事继续从楞伽城这里讲起

昨天我们提到楞伽城的大王——罗婆那王,简称楞伽王,虔诚向佛请法,并且选择大慧菩萨作为请法的一个代表。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在楞伽城这里游戏神通——在摩罗耶山中化出无量的山,都是用百千万亿的妙宝装饰着每个山上都有一个佛每个佛前都有一个罗婆那王,都有十方的一切国土每个国中又有佛,佛前又有罗婆那王……一个套一个,无量无穷……

罗婆那王看到这样的神通景象,如梦如幻,如处梦幻,略有所悟……他已经发现他面前呈现出的这些境界,都是「识心的动」造成的,都是自心的分别造成的如果他不分别,就无所能见「分别心」造成的。

然后他总结说「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也就是说,著相去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也就是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

就在楞伽王开悟的这个当口,他离了一切的杂染,离「六根」借着「六尘」的飘动,离开了「六识」本身他开始接近自己内在的最深处,这是实相所在的地方在实相这里没有分别

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于一切法得如实见。

为什么楞伽王能够因为佛陀一时的幻化神通,就能有这样的感悟呢?因为他过去世曾经听过无数的佛讲法。听过无数的佛讲法,每一个佛都把如来的「心地要门」告诉了他,所以楞伽王「于一切法得如实见」

他见到法的时候,见的不是法之相,不是语言文字相,不是指月亮的手指他直接亲见整个大月亮他借助法而看到「实相」所以他说他希望释迦牟尼佛能去讲那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给自己听,那个才是亲证的实相。

【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

楞伽王受过种种佛的教化,他也知道,不要跟着别人那个指月亮的手指乱晃动你的视线你要在外在一切「相」的启发下,深入内在的「实相」「以自智善巧观察」以你自身本具的智慧亲证它,永远离开一切的臆度、邪见、猜测。

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

要住在大修行之中「大修行」就是真心之修行,贴近真心融入真心的这种修行才是大修行小修行都是著相的,大修行单刀直入,直接切入源头

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特点就是八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从古印度传过来的达摩祖师是禅宗在印度那边的第二十八祖印度那边的初祖是迦叶(shè,迦他的心髓是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的时候传给他的。所以说这样找,找到源头,中国禅宗的源头依然在释迦牟尼佛这边。而当时达摩祖师从古印度迢迢而来,所带来的心髓就正是《楞伽经》。

《楞伽经》没有废话,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促进人的开悟方面,它比《楞严经》更加直接,省去了一切的哲学思辨,直接告诉你结论,不告诉你公式,只告诉你结论是什么。它甚至渴望把一切指向月亮的手指都截断,直接告诉你月亮是什么,直接拍照给你看如此单刀直入,充满力度

所以昨天在课下,跟某个师兄交流,我说:《楞伽经》比《楞严经》还容易让你开悟。在修行方法上《楞严经》用了很多文字,讲的非常全面但是开悟方面直接看《楞伽经》就可以。

达摩祖师来的时候,在传给二祖慧可这部经的时候也说震旦这个地方震旦古中国)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地方的人靠着《楞伽经》就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所以说楞伽王罗婆那王、楞伽城之王、十个头的恶鬼之王,他在佛的教化下,已经接近解脱,他已经成为大的修行师了他所吃掉的上山的那些人,都是著相的凡夫而已。楞伽王和他带领的部下他的国民们吃掉的都是凡夫而已,留下的都是佛而已,或者即将成佛的大菩萨而已。你要么死在登往楞伽城的这个路上,要么就获得极致的解脱。

而罗婆那王本身,他已经是大的修行师,能够现出种种的身了。我们可以知道他已经是大菩萨了,五地甚至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他善达方便」(善巧),知道在菩萨的十地中一地一地每一地怎么增进,他都了解了……

要看这一点,他都知道在每一地怎么增进,包括十地,那么证明楞伽王是佛的化现,所以诸佛如来才常常来亲近他呀!楞伽城就是佛城,难入而能入的佛城啊!

【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

楞伽王寻常的表现是什么呢?

「常乐远离心意意识也就是说他经常没有起心动念他经常处于一念不生的境界

他断掉了「三相续见」因为当你的心意识动的时候,一个知见牵扯出千见万见了;没有「一」的时候,也就没有所以他远离了心意意识他就断掉了一切相应而来的一切知见

他也离开了一切外道的执著因为外道不是著相著我之类的著神通……那都是「相」里面玩的事情

内自觉悟,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楞伽王「内自觉悟」,也就是自内觉悟向内挖掘自己内观而觉悟真正的觉悟是向「内」走,而不是向外找一直向内一直向内……直到你回归你那个如来藏大光明藏大圆镜智),回归到那里……

而任何对于这个大光明藏的描述仅仅是描述而已,并不能代替祂本身,所以大家一定要亲证

非常巧,我们现在晚上在做禅修早晨就在听《楞伽经》也就是说,你从早晨你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向「内」走的开始——向内走走到哪里呢?「入如来藏,趣于佛地」,去如来藏那里成佛知道吗?不是别的地方成佛,是去如来藏那里,去内在的最深处里成佛所谓的首楞严大定所在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在的地方你要去那里成佛,不是去别处成佛。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

谈到这里的时候,一直在讲楞伽王见到释迦牟尼佛化现的神通之后,他所处的种种境界之后楞伽王就听见虚空中还有宫殿中都出现了声音因为释迦牟尼佛此时化现了无数的宫殿、无数的自己无数的楞伽王,所以楞伽王听到无数的宫殿无数的虚空传出来无数的声音……

声音说:

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

无数的宫殿里传出无数的声音,说:善哉大王就像所修学的一样就像感悟的一样就像的境界一样所有的修行人都应该像一样去修学,应该像一样深入内在最深处,去见真正的一切如来……

无论是千佛、万佛、无量佛,都在你内在的最深处显化出来……「佛陀」是宇宙间最高最强的能量,而这最高最强的能量恰恰在你内在的根本,你要深入你的内在去见一切诸法如果不这样见的,想向外求的迷于文字相搬来搬去的堆积木玩的,都是断见

你应该永远离开你的心意意识,也就是你要永远离开你的「知见立知」,你的心不要乱动摇,不要著相所有知见立知的人都是在著相大家观察一下,如果不著相,回到内在最深处,言语是我们最先抛掉的一个东西,你不会着迷于什么「空、不空、空不空」……玩这些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电影达摩祖师传里,我们看,达摩来了以后话很少,很少讲话如果讲话,句句都是钻石级别的,他很少废话,不跟你废话要么他就处在内在的最深处;要么幻化神通,去帮助该帮助的人;要么又回到内在最深处,面壁九年去打坐……直到时机到了,自己的徒弟出现这是真正的开悟者

他的存在让你感觉那种能量虽然是隐性的,但是非常强大强烈……他走在哪里,就好像一个隐藏的活火山他还没有喷发,但是他是一个活的火山,而不是一个死的火山。

未开悟者,是一个还没有被激活的火山,他本来也成为活火山,还没有被激活所以他沉溺于细枝末节,沉溺于对自己这个火山表面的装饰,他不向内找,不去触碰他内在的开关。

佛陀说:你要永远离开你的心意意识,离开心意意识,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找的时候,就能触到那个开关,那个关键点。只要你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找,一定能摸到那个开关。每个人都有那个开关,一旦打开开关,你就放大光明,那种光明无可阻挡……

所以虚空中无量的佛的声音都说:

【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

你要多留意多观察你周围的一切,其实都在指向你的内在,向内修不要执著表面不要堕落到二乘还有外道所修的那些文字相里面去——要么著空啊,要么著有啊,著文字相著神通啊……这些。

如果你著的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么你想想,你能证得不生不灭吗?《楞严经》也告诉我们,你要想修成正果,你要想你的初发心是不是建立在不生不灭基础上的?你的因地心和果地觉是不是统一都是建立在不生不灭实相基础上的?

如果你想求那些有生有灭的,像神通啊,长生不老啊,我肉身怎么健康啊,我怎么样发大财呀……你求的是这些东西,它是有生有灭的,它跟无生无灭不生不灭是相背离的,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方向。

一种情况确保你走不错,确保你走向了实相真正的方向,就是向内找——内行,内修,内观,证唯自心」。

所以呢——

【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

你要是想见到如来所见到的境界,想证得如来所证得的三昧,你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世间表象的娱乐和谈笑上了这都是相里的事情,只会让你在相里沉溺更深而已。

向内找并不意味着你时刻都打坐,什么都不做,时刻都打坐。而是说你要留意你那个能够看到相的那个功能的源头在哪里返闻闻自性,不是你就不听声音了我堵起耳朵,不听声音了,我离开外在的尘相不是这样的。

你听,但是你要想我为什么能听啊?我这个能听儿啊?它肯定在你本身上,不在别处嘛。你能听啊,这个能听的功能来自哪儿啊?顺着它一直往里找找找……就找到如来藏那里去了。

同样的,世间一切相,你依然可以看,但是你不要只盯着相看,精力都外散了你要想我为什么能看?能看的功能来自哪儿?这样找找找……又找回去了,找到源头去了。

六根的任何一根都是这样的,我能生起意识,我总是有妄念,这妄念从哪来的呀?它为什么能生妄念呢?这不又找回去了嘛……

所以说六根的任何一根,其实也是让你找到回家的路的途径你仔细留意六根的任何一根,既是败坏你的,也是解脱你的。所以说你迷失靠的是六根,解脱靠的也是六根

迷失和解脱只是「方向」上的差异迷失是一直向外追逐、奔逸,「背觉合尘」,背了你那个本自觉明,合了外在的尘相,这是迷失。然后觉悟呢解脱呢是你背对着外在的尘相,面对着自己的内在,面对着那个动力的源头,这样就是解脱——「背尘合觉」,这样就是解脱「背尘」,背着尘相,正对着觉性这就是解脱。

所以昨天一个师兄问这个邪师和正师根本区别到底在哪儿啊?这个是邪师,那个是正师,根本区别到底在哪儿?大家感觉根本区别到底在哪儿?

邪师是假的悟,他虽然宣称自己悟了,但是他是假的悟了,因为他著相,他。邪师一般都贪——贪财、贪色、贪名利、贪美食……因为什么?他著相,他背觉合尘,他盯的都是相啊,他然后他也,他喜欢打压别人,抬高自己因为什么?因为他把别人打压到很低,他抬到很高,他能得到供养就更多,归根结底还是「贪」又贪又嗔。为什么贪嗔?因为愚痴,因为他没有了知真相嘛,他没有真的觉悟。

真的觉者站在源头这里……站在源头这里,他的兴趣点就在内在最深处的如来藏,他对外在的财、色、名、食、睡他不感兴趣啊

一个是面对着实相,一个是背离了实相真正面对实相的觉悟者,绝对不可能贪、嗔、痴因为贪、嗔、痴不是如来藏本有的东西,那是众生因为无明、妄想、执著著于相而衍生出来的一些「癌细胞」。

【汝不应起围陁诸见,】

这些佛对楞伽王说你们所有真正的修行人都不要起「围陁诸见」

「围陁」也翻译成吠陀我们知道古印度有一部经叫《吠陀经》。「围陁诸见」指的是什么?古代的印度教古代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你不要被其他的旁门左道所影响。因为印度教是神教大家知道是神教,他有主神的,一切围绕着神,要为神服务,要把自己奉爱瑜伽,完全奉献给神,与神合一之类的。但那个神是有生灭的神有形有相的神,所以没有超过三界。

佛陀讲不要起「围陁诸见」,就是因为当时古代的这个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非常盛行在佛证悟之前,他曾经也学过婆罗门教的很多东西,所以他劝导世人,你不要被婆罗门教有神论所影响。因为最高的源头那里是无神无佛无众生是无极态的那种,能量还没有凝化,是分散的有生命力,但是未聚合的,未显化的,潜藏着一切,但是未显化的,那个是源头。但是只要提到一个具体的佛或者神,他就是显化了。

但是为了让著相的众生理解这一切,佛也不得已要显化自己,不得已让一切众生知道有佛存在,他可能就是放着光的样子,又是三十二相八十好之类的……这一切都是给著相的众生讲的。所以真正的源头那里,大家只能亲证,那里其实是无佛无人无众生的。

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

佛陀说:楞伽王,真正的想要解脱的人是不会再执著他的王位,不会再执著他的权力,「不应住六定等中」「六定」就是偏执空偏执定也不会住在「空定」里面就是彻底无所住……

如果你总是沉溺于空,你出不了无色界你不沉溺于空,不沉溺于,不沉溺于乐,你无所住……那才是源头的状态对吧?

大家想一想「无极」,无极还没有生太极的时候,无极就是无所住、无所著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有些思想跟佛陀的思想还是能吻合一些(就是道教的个别的思想)。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

你要是像刚才提到的——向内找,不著外见,不著戏论,不著任何的财、色、名、食、睡,不著空定……你要是都能做到的话,你才是真正的「如实修行者行」,你才是真正奔向实相的一批人。而不是天天口里念着「我要解脱我要解脱」……天天地背觉合尘……好可笑

【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

这样你才能够摧伏他论就是催伏一些错误的见解,那些眼于尘相的见解你才能破除一切的恶见,才能舍掉一切「我见」「执著」

众生执著,佛不执著。然后你才能够用妙慧转所依识,也就是「转识成智」的意思。妙慧就是智,「以智转识」的意思「所依识」,依于「相」的识识性识心),它不是依于相才起作用的吗?

什么是「识」?什么是「智」呢?弥勒菩萨说过了「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你那个分别心所在的地方你观察观察,那就是「识」识的层面);不分别,就是知见无见,不再知见立知的时候,那就是「智」的层面

妙慧去转所依识」,就是「转识成智」了,你就能够修菩萨大乘之道了,就能够进入如来的「自证圣地」了。

【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

你们要这样勤加修学,让你们所得到的法越来越清净,要善修三昧三摩钵

「三昧」,我们知道就是正定一般指的是你在禅修静坐中得到的那种「一念不生却了了分明」的境界(正定);「三摩钵是马上要入定的那个状态三摩钵——快入定了。

【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

外道境界,莫二乘境界。

——哎呀不要被外道影响了外道用各种各样的自己打的「广告」去吸引你,让你赶紧来交钱,赶紧来学习……不要被他们吸引了

也不要被二乘所打扰在修行的初期,你能够证得二乘境界也不错了,一开始也是可以的。

这里因为楞伽王已经听了无数如来的讲法了,所以他对二乘彻底不感兴趣了释迦牟尼佛也就随顺着楞伽王的根性而说说:你是对的你不执著二乘,也不执著外道,你是对的

【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

那些平凡的修行者他分不清嘛,分不清——什么是最高处啊因为他在「地下室」,他觉得一楼就挺高的了,到一楼就不错了那只是一段时期内可以,不要永远把一楼就当作是最高处了就可以了。

外道总是执著「我」,总是感觉有那个「我」在——「我」与神合一,「我」怎样怎样,「我」能有神通,「我」能怎样怎样……放不掉那个「我」也放不掉「五阴」和「六入」,放不掉「色、受、想、行、识」

这色相啊觉受啊我的意识想起了什么东西或者我证得了(这个打坐中我见了什么东西)……那都是意识层面的,或者潜意识层面的显化而已但是他很执著,总是执著「色、受、想、行、识」他都执著。

当他突破了「色、受、想、行」阶段的时候,到了「识阴区宇他又执著这个「阿赖耶识」的大仓库这么多信息,我去调用吧,我去看看吧,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翻个图书馆吧——又执著这个图书馆了所谓的「阿卡西记录」那个「图书馆」,那也是「识」的层面,还没出去呢执著在那儿,还是执著

【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

然后二乘呢,二乘——声闻乘的呀,辟支佛乘的呀,他就看到真的有相诶,真的有空中的花诶,空中的相里真的有「无明」有「有「识」「生死」有种种种种……它真的

他就盯着那个真的,他看不清那只是眼病患者的幻影而已他就觉得真的然后就开始乱想分别真的吗?我跳出吗?设了一个「有」给自己,然后他就著了「空」——啊,我要跳出「有」就是嘛。

那不还是「二元」吗?不是在这边,就是在那边,「二乘」就没出去「二元」。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于诸有中受上妙生。】

然后佛说楞伽王啊,「此法殊胜是大乘道」

就是说《楞伽经》讲的是什么?是「大乘道」能让一切众生成就「自证圣智」。让你自己去证得,让你自己成佛知道吗自己靠着自己成佛,不是靠着别人成佛。

「于诸有中受上妙生」,成佛了之后就可以游戏于有无之间,游戏于「三界」内外。我想来也可以来,想走可以走,非常自由自在,非常超越和洒脱……这就是「上妙生」「上妙生」就是生死自在彻底自在……

【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

楞伽王啊,我马上要跟你讲的这《楞伽经》,是大乘经典能够破掉「无明之翳」,能够破掉所有眼病患者面前的幻影也就是说把所有眼病患者那个眼病都治好);能够灭掉「识波浪」让你一直向内在最深处找的时候,穿破「色、受、想、行、识」五阴区,你就到达了「识性」的源头——「如来藏」。

在「如来藏」这里还没有「识性」的波浪起起伏伏波涛汹涌……没有呢穿破了「识阴」,那不就是灭掉了「识」的波浪吗?你就不会堕落到「外道」和各种「邪行」当中。「邪行」就是弯弯绕嘛,他无法解脱,他在「相」里弯弯绕啊……

【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善哉!】

佛陀说:楞伽王啊,外道都执著「我」,种种的异论。

有的外道自以为是说:你们不要学佛经了,佛经是前人的见解,你们老去学佛经也不想创新一下超越一下看看我,我去创新超越,我写点文章吧……

你看他口口声声要创新「我」写点文章吧「我」很伟大「我」能创新……他多么地执著「我」呀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弊病局限性到底在哪儿那个「我我」一直在呀还感觉「我」能创新,你看「我」能超过佛了,佛这么说,「我」那么说……

佛是无我的,他是有我的,谁大呀?

然后有的导师创个法门说:哎呀不要学佛经,老一套了,我们来创新吧我们来创个新的法门吧,新的修行方法,最快的捷径……

——我们……骄傲不得了啊觉得我能超过佛了,你看佛那一套,我这一套,我创个新宗教吧……

其实在过去,真正入心学佛之前,在信基督教之前,我也曾经就是这样的外道——我来创新吧,我来创一种解脱之道吧,我来带领全人类解脱吧……我也曾经是这样的

但是慢慢地学了基督教,慢慢又放下基督教;学了大乘佛教,深入大乘佛教,那个「我」开始消失了……

然后我发现「我」最先得到了解脱,我的苦恼和痛苦都消失了,常处于明净的愉悦当中。这个时候我发现,你自己都不解脱的时候,你怎样帮助别人解脱呀你那个「我」还没去掉的时候,就说明你解脱不了;当你的「我」去掉的时候,你就解脱了;你解脱了,才能帮人解脱呀,你得先学会游泳,才能帮别人上岸啊

所以很多师兄,在真正地深入内在「实相」之前,可能都著于「我」和著于「相」的。可能这个阶段大家都有,没有关系,路上风景慢慢都会过去。

那些都属于「异论」就是有异于佛陀讲的说法的言论。当你已经深入实相,看到这个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再看世间那些「我、我、我」的人,好可笑!是一个小鸡,就把自己当成凤凰,好可笑啊!

但是你有的时候也懒得讥笑,如果觉得因缘未到,你也懒得去跟他讲法就这样吧,顺其自然吧都是相里的事情但是机缘到的时候,你一定想办法帮助他,打碎他那个「我」打碎它!

没有「我」就没有「我」的局限性了嘛你要是老「我我」的,你的局限性什么时候能去掉呢?你那个「我」的角度,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整个豹子呢?「管中窥豹」,你拿一个管子,从管子里去看豹子,看到哪儿就是一个点而已。你要把执著的那个「我」打碎这个管子去掉,你才能看到整个豹子嘛。

所以,真正的佛陀的知见,是「离执著见识性」。离开所有执著——我执法执空执都执……这些所有的执著全都打碎,然后见识性。这里讲的是「识性」你这个识的功能,认识的识、分别的这种「识性」,从哪儿来呀?找源头,找源头……

然后,无数的佛的声音都说:

【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你看我幻化神通之后,你就开始想:啊境界风吹起藏识浪,都是分别心所造的呀,我不要起分别,我才能见到真佛

——你悟非常好因为佛有他心通,他知道楞伽王心里在想什么他在赞叹),你这个境界很好,就这样,不起分别才能见佛,你想的是对的,入到那个无分别里,那才是佛所在的地方。

相上的分别都是示现给你看的,给那些著相的众生看的。因为众生著相,佛陀就示现最美好的相给你当你不著相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见到佛,见到内在的源头,你也将在那里成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于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

这个时候,罗婆那王听到了佛的赞许,就想:希望我能够进一步地奉事和见到所有如来如来是世间最尊贵的人,于观自在于观自在于观照本身自在想观照或者不观照也自在非常自在……

离开了所有的外道之法,能够告诉我「自证圣智境界」——自己亲证的,高到不能再高的那个智慧境界。

佛,当他领我进入我的「自证圣智境界」的时候,我就已经跟佛一样,能够超过所有佛的应化身所现的那些境界了。也就是这句话告诉我们,佛陀的应化身所做的事是梦中之事,并不是最高处,并不是最源头。最源头超过了所有的应化佛所做的事儿,常处于如来之定,入于三昧正定之乐。

【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

所以说,如来是「大观行师」,观自心的运行,观整个宇宙的运行整个宇宙的运行,实际上就是自心的运行。如来是大观行师,能够觉照这一切,能够觉照整个宇宙、整个虚空法界,觉照自己的本心。

所以如来是大的哀愍者,能够烧尽一切的烦恼把一切烦恼一切分别的(就是柴火),都烧干净……

众生的烦恼也是来自执著执著来自哪儿?来自分别。这个意识心能分别,分别之后再执著——分别这个好,那个坏,我就执著好;这个富,那个穷,我就执著富……

那么,分别的源头在哪?在如来藏。烧掉一切烦恼和分别就到了如来藏。

所以,如来才被一切的佛弟子、大众共同围绕着;如来才进入一切众生的心中,遍一切处皆在具备一切智,「无上正等正觉」,什么都知道远离了一切分别事相……

楞伽王说:

【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我今天愿意看您再施展一次大神通,见了像没见一样我通过您的神通相,我能找到了那个神通力的源头是我自心

所以我得到的一切境界我都能继续保持,继续保持,不会退转;我没得到境界,我也即将得到,在您的加持下我能得到我会离开一切的分别,我见到再多的神通之相,就像没见到一样;我永处于内在三昧的乐当中,在这里增长满足一切的「如来之根」,慢慢地证得「如来智地」……

无比聪明的楞伽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